见尚论篇条。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牙齿者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也。手阳明、足阳明之脉,皆入于齿,风冷乘其经脉,则髓骨血损,不能荣润于牙齿,故令牙齿黯黑。谓之历蠹。”参见齿龋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杜茎山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因寒冷所致之肌肤损伤。见《丹溪心法》。又名冻风、冻瘃。由冷风严寒伤及皮肉,气血凝滞而成。其症多发于手足和耳廓等暴露部位。患处皮肤先呈苍白,渐成紫红斑片,自觉灼痛,瘙痒或麻木,甚则溃烂成疮,缠绵
见《福建中草药》。为合萌之别名,详该条。
齿龈红肿如瓣状。常伴有齿龈出血、疼痛或溃烂,口腔有秽臭气味。为热毒内攻、胃火炽盛之证(见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马蹄金之别名,详该条。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大腹皮之别名,详该条。
医学分科之一。针灸疗法由来已久,隋唐始设为专门的科目,宋有针兼灸科,元、明代均设有针灸科。
厥证之一。指痰盛气闭所致的四肢厥冷,甚至昏厥的病证。《丹溪心法·厥》:“痰厥者,乃寒痰迷闷,四肢逆冷,宜姜附汤。”《寿世保元·厥》:“论痰厥者,卒然不省人事,喉中有水鸡声者是也。用牙皂、白矾等分研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