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Jī

嵇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源于姬姓。夏朝君主少康将王子季抒封于会稽,称会稽氏,遂以稽为姓。至汉初,会稽氏的后裔迁到谯郡的嵇山,便又改为嵇姓。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作为姓氏了。二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北魏鲜卑族有纥奚氏,徙居中原,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

嵇姓发源于安徽宿州,此地东汉属谯郡管辖,故谯郡为嵇姓第一大郡望。后改为嵇姓的北魏鲜卑族纥奚氏曾大量繁衍于巩县亳丘(今河南巩义),与汉族嵇姓相融合,嵇姓昌盛为河南郡望。“五胡乱华”时,嵇姓为躲避战乱逃居全国各地。如今嵇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江苏等省为多。

嵇姓历史人物有嵇康,三国魏时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世称嵇中散。魏晋易代之际,嵇康在政治上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最终被司马氏杀害。他博学多才,诗文俱佳。热爱音乐,擅长弹琴。尤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文章《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在文化史上影响巨大。嵇康的儿子嵇绍,“八王之乱”时,从惠帝与成都王颖交战,以身护帝,血溅帝衣,后被推为忠君的典范。

嵇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九十四位。


【音】 又音奚(Xī)(80)。【源】 ①系自姒姓。夏王少康封支子季杼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时迁于谯之嵇山(今安徽宿县西南120里),改为嵇氏(6,12,17,60)。一说本姓奚,其先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至銍(故城在今安徽宿县西南46里),銍有嵇山,因命氏嵇(17,60)。 ②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纥奚氏为嵇氏(12,17)。【望】 河南(17),谯郡(60,418)。【变】 一作〔嵆〕(235)。【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河南、江苏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嵇姓人口92%。【人】 嵇康,三国时谯郡銍人,官拜中散大夫(17,21,61)。嵇敬,北魏时大将军,其先纥奚氏(17)。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涉县,山东之鱼台,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水族、布依族等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姒姓。夏少康封子季杼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徙谯 (郡)之嵇山,改为嵇氏。” 此当以地为氏,系出姒姓。②又云: “统嵇氏改为嵇氏。” 统嵇,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③为奚姓所改。《姓氏考略》 注引《文章叙录》云: “嵇康本姓奚,由会稽迁谯之铚县,取稽字之上以为姓。” 《姓氏词典》 据 《元和志》 注云: “晋嵇康家于铚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嵇,或作“”。

西汉时有嵇发; 三国时魏有嵇康; 南朝梁有嵇宝钧; 明代有嵇昭,滦州知州; 清代有嵇永福,康熙时历城县丞,无锡人。

猜你喜欢

  • 北野

    读音:běi yě【源】 见《姓苑》(6,7,9,11,15)。以所居为氏,如东野之类(60,61)。【布】 今大陆仍有此姓。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於《姓苑》。本指地名,以

  • 烏齊古特

    读音:Wūqígǔtè【综】 清正蓝旗满洲护军二达色之妻为乌齐古特氏(260)。

  • 墨爾齊

    读音:Mòěrqí【源】 ①清满洲八旗姓,世居乌喇(160)。②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察哈尔(23,63,180,260)。 【变】 一作〔墨尔启〕(260)。 【人】 清镶黄旗满洲领催满术之妻为墨尔启氏

  • 俱羅

    读音:Jūluó【综】 晋末十六国后秦(姚秦)时姓,后改为俱氏(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 “俱” 姓云: “当为俱罗氏所改。”可知有复姓俱罗氏。未详其源。《姓氏词典》音

  • 读音:lí【源】 系自姬姓,与骊氏同源。古有孋戎国,也称骊戎国(故城在今陕西临潼境),其后以国为氏(15,21,24,60)。【人】 孋仲仁,汉时淮王相(15,21)。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

  • 達榮巴

    读音:Dárónɡbā【源】 僜人姓。世居西藏察隅(435)。

  • 读音:fù舜之后,舜迁于负,以国为氏。(见《姓氏考略》)

  • 濤依

    读音:Tāoyī【综】清正白旗满洲领催伊克坦布之妻为涛依氏(260)。

  • 叔達

    读音:Shūdá【源】 颛顼帝之后有叔达氏,见《路史》(60,62)。一说,高阳氏时八才子之一叔达之后(6,7,12,17,60)。【变】 作〔叔逵〕(7),误。【人】 叔达段,周景王大夫(6,21)

  • 失利波羅

    读音:Shīlìbōluó《姓氏词典》收载。《姓氏考略》亦载,其据《太平寰宇记》注云:一作矢黎婆罗。盘盘国有哥罗王(按:《姓氏词典》引作“盘盘国东南有哥罗王”),姓失利婆罗,名米失钵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