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原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比喻天道广大,无所不包。后则借指国家法网虽宽,但不会漏掉坏人。老子说,大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获胜,不说话而善于回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虽迟缓而善于谋划。天网极为广大,网孔虽稀,而从没有漏失。

【出典】:

《老子》73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例句】:

北齐·魏收《魏书·任城王传》:“又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故欲求治本,莫若省事清心。”


见“天网恢恢”。蔡敦祺《林则徐》:“再有那个张腾已调往江西,他自以为诬告得逞,咱们无奈他何,却不知~。”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言天道如网,广大而不疏漏,作恶者逃不出惩罚。

天网”,犹言 “天罚”。上天之道如网,专以网捕、惩治恶人。后以之比喻国法。

“恢恢”,宽广貌。

“疏”,稀疏、不密。

为什么 “疏而不漏”呢? 既然 “稀”、“不密”,为什么 “不漏”呢?

这牵涉到对 “疏而不漏”文义的理解。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语出 《老子·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失,犹 “漏”。孙铲 《古今本考证》: “疎而不失,‘失’一作 ‘漏’。”“疎”为 “疏”之异体。

明·薛蕙 《老子集解》: “世之禁网虽密,然人多幸免者。惟天网恢恢广大,有若疏而不密,而为恶之人,无有能逃也。”“有若疏而不密”,翻译过来是: 好像有疏漏而不密的情况。仔细体会一下,“有若”( 好像有) 只是一个揣度之词。实际意思是: 并非 “疏”而不密,而是宽广无边, “天罗地网”,无所逃遁。 《论语·八佾( yì) 》: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从心理角度而言,因为 “天网”宽广无边,大得不可想象,所以感觉会有疏漏之处。而实际上 “疏而不漏”指的是 “好像稀疏而不泄漏”之意,其实并无疏漏,因为是 “天网”。而有 “疏”必“漏”指的是世间的 “禁网”。

国法有时有疏漏、不够完善的情况,但 “天罚”( 天网) 是不会漏掉一个坏人的。这反映的是古人 “上天为一切主宰”的一种观念。俗谓 “苍天有眼”,“人做事,天看着”,你做坏事以为 “人不知,鬼不觉”,但上天是知晓的,所以作恶之人是逃不出恢恢天网的。

另解: “疏”有 “搜索”义。 《汉书·赵充国传》: “卬 ( ánɡ,我) 有闻……疏捕山间虏,通转道津渡。”注: “苏林曰: ‘疏,搜索。’疏字本作跡,言寻迹而捕之也。”“疏”之 “搜索”义,引申有“搜捕”义。因此,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则谓 “天网宽广无边,搜捕而无遗漏”。此解亦通。


【词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成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汉语词典: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猜你喜欢

  • 如入无人之境

    宋.欧阳修《再论置兵御贼札子》:“及一旦王伦?张海等相继而起,……入州入县,如入无人之境。”境:地域。意谓好像进入了没有人的地方。形容作战勇猛,所向披靡,无人敢阻挡。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赵云一

  • 轩辕镜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古时传说铜镜是轩辕氏首先制作的,饶州曾有轩辕氏的磨镜石。后因用为咏镜的典故。元.曾瑞〔般涉调.哨遍〕《古镜

  • 凝霜木稼

    《旧唐书.让皇帝宪纪》:“让皇帝宪,本名成器,睿宗长子也……(开元)二十九年冬(十月),京城寒甚,凝霜封树,时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此是。亦名树介,言其象介胄也。宪见而叹曰:‘此俗谓树稼者也。谚

  • 容保

    《易.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后因以“容保”谓宽容爱护。常用指爱民。宋周密《齐东野语.潘庭坚王实之》:“理宗宣谕曰:‘姑置卫王之事。’迈即抗声曰:‘陛下一则曰卫王,二则曰卫王,何容保之至

  • 锦纹回

    同“锦字书”。唐李峤《诗》诗:“扇中纨素制,机上锦纹回。”

  • 缀旒

    444 ① 表率。《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毛传:“缀,表。旒,章也。”朱熹集注:“下国,诸侯也。缀,犹结也。旒,旗之垂者也。”马瑞辰通释:“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旒为表,故诗

  • 诘汾皇帝无妇家

    诘汾皇帝,北魏圣武帝讳诘汾。指诘汾皇帝有妇但没有岳父家的轶事。据传,圣武帝曾经率万余骑士在山泽田猎,忽然,大车小车从天而落,一美妇人被侍卫簇拥而下,说:“我是天女,受命与你结为夫妇。”帝与女同寝。第二

  • 恋三宿之桑

    源见“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宋孙觌《西徐上梁文》:“岂徒恋三宿之桑?故将面九年之壁。”

  • 插羽

    《汉书.高帝纪》:“吾以羽檄征下兵,未有至者。”颜师古注:“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古代报警文书常插上鸟羽,以示军情紧急。《魏武奏事》云:“今边有警,辄露檄插羽。”唐.刘禹锡《和董庶中古

  • 荆文璧

    源见“和氏之璧”。和氏璧的别称。《文选.卢谌〈答魏子悌诗〉》:“恨无随侯珠,以酬荆文璧。”李善注:“楚人卞和得璞玉于荆山之中,文王即位,乃使理其璞,得宝焉。”【词语荆文璧】   汉语大词典:荆文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