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语掾

三语掾

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阮修)有令闻(好名声),太尉王夷甫(王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将无,莫非;将无同,就是大约差不多)。’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掾是古代从属官员的通称)。世谓三语掾。”又见《晋书.阮瞻传》。

西晋时,士大夫崇尚玄谈,追慕高雅,以抽象虚浮的言谈为超脱尘俗,故王衍(或王戎)激赏“将无同”这样模楞两可的话。这是当时政治腐败、思想颓废的表现。

后世诗文中常把“三语掾”作为对幕府官员的赞美之词。

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诗:“官曹三语掾,国器万寻桢(桢,筑墙时两端树立的木柱,引申指支柱)。”见《长庆集》卷十一)。

附明:关于“将无同”的含义,宋、明诸家有多种解释,总之有三种意见: ㈠ 不同, ㈡ 相同, ㈢ 莫非相同,该是相同。现通常解为后者。


偏正 掾,官署属员。此指因三字而任命的官员。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后用以对幕府官员的赞美。宋·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欲知妙湛与总持,更为江东~。”△褒义。用于说话有分寸方面。→一字千金 一语破的 ↔高谈虚辞


【典源】《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修)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艺文类聚》卷十九、《太平御览》卷二○九引《卫玠别传》,记为阮瞻与王衍之事; 《晋书·阮瞻传》记为阮瞻与王戎之事。

【今译】 晋代阮修 (一作阮瞻) 很有学识,太尉王衍问他:“老庄与儒教有什么同异?”阮修说:“莫不是相同?”王衍很欣赏他的回答,任他为太尉掾。人称为“三语掾”。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应答机敏,有才学。

【典形】 工三语、将无同、求三语、三语、三语掾、三语契、异同疑三语、三语作掾。

【示例】

〔工三语〕 清·宋琬《行路难》:“便便饱五经,讵若工三语。”

〔将无同〕 宋·范成大《次韵陈仲思经》:“从来峤南北,人谓将无同。”

〔求三语〕 唐·王维《同崔傅答贤弟》:“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

〔三语〕 唐·白居易《李圯可京兆府户曹制》:“宜乎以三语自试,以一同自效。”

〔三语掾〕 唐·刘商《杂言同豆卢郎中》:“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三语契〕 明·汤显祖《张郡丞枉过就别》:“留连三语契,感发四愁人。”


【词语三语掾】  成语:三语掾汉语词典:三语掾

猜你喜欢

  • 秦凤

    源见“乘鸾”。指秦弄玉夫妇成仙飞升所乘之凤凰。亦美称凤凰。唐吴融《岐下闻杜鹃》诗:“怨已惊秦凤,灵应识汉鸡。”亦借指情人,佳偶。宋杨亿《宣曲二十二韵》:“秦凤来何晚,燕兰梦未成。”【词语秦凤】   汉

  • 助麦

    参见:麦舟

  • 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曼》:“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履薄冰,意谓行于薄冰之上,心惴惴然,唯恐其坠。《小旻》有“如履薄冰”语,以身临危险须十分小心,以比喻说明对事的谨慎态度。唐.张九龄《始兴南山下有

  • 阮孚叹

    源见“阮孚蜡屐”。慨叹人生短暂。清袁枚《谢怙厓郎中惠纱》诗:“我作阮孚叹,著屐知有几!”

  • 邓氏铜山

    同“邓家铜山”。《廿载繁华梦》一回:“关部里一个库书,自委任周庸祐以来,每年的进项,不下二十万金,这一个邓氏铜山,倒要打点打点。”【词语邓氏铜山】  成语:邓氏铜山汉语大词典:邓氏铜山

  • 点鬼

    同“点鬼簿”。清钱谦益《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之十:“石言雁字并纷如,点鬼穷时又祭鱼。”【词语点鬼】   汉语大词典:点鬼

  • 学士焚鱼

    《佩文韵府》卷七下“不负吾”下引《类聚》:“南北朝张褒(《中文大辞典》“不负吾”下作“襄”),梁天监(天监,梁武帝年号)中不供学士职,御史欲弹劾,褒曰:‘碧山不负吾。’乃焚章(章,是官吏所佩带的用银做

  • 帐中歌

    源见“虞歌诀别”。指项王被困垓下,夜起饮帐中的慷慨悲歌。表达英雄末路无可奈何的凄凉心情。北周庾信《拟咏怀》之二六:“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词语帐中歌】   汉语大词典:帐中歌

  • 过目不忘

    过目:从眼前经过,意谓看一遍。看过一遍就不会忘记,形容记忆力很强。荷融(?-383年),字博休,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市东)人,前秦王苻坚之弟,封阳平公。公元383年,苻坚大举攻晋,苻融统兵二十五万为先

  • 鬻拳爱君

    《左传.庄公一九年》:“初,鬻(yù姓也)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鬻拳曰:‘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为大阍,谓之大伯,使其后掌之。君子曰:‘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