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荛花

荛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荛花

药材名称荛花

拼音Ráo Huā

别名山皮条、白色矮陀陀、半边梅、竹腊皮、铁扇子

来源瑞香荛花Wikstroemia canescens (Wall.)Meisn.,以入药。

生境分部云南、湖南、湖北、江西、陕西。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收敛。主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腮腺炎,乳腺炎,淋巴腺炎。

用法用量1~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荛花

药材名称荛花

拼音Ráo Huā

出处《本经》

来源瑞香科植物荛花花朵

原形态落叶灌木,高30~90厘米,枝细长。小枝有丝状细毛。叶互生或对生,矩圆状披针形,长2.5~7.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绿色,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下面灰绿色,密生柔毛,叶脉隆起;叶柄长约3毫米,被细毛。花黄色,成顶生疏腋生穗状花序,或再合成圆锥花序,被细毛;无花瓣,花萼管长6~8毫米,先端4裂,裂片钝尖;花盘鳞片状线形;雄蕊2轮,花丝短;子房上位,花柱短,柱头球形。核果窄卵圆形,黑色,有丝状毛。花期5~6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地石壁隙缝或山坡沟边较潮湿处,也有栽培者。分布湖南、湖北、陕西、江西、云南等地。

性味辛苦,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辛,微寒,有毒。"

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

功能主治泻水饮,破积聚。治留饮,咳逆上气,水肿,症瘕痃癖。

①《本经》:"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症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

②《别录》:"疗痰饮咳嗽。"

③《药性论》:"治咳逆上气,喉中肿满,痃癖气块,下水肿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剂。

注意体虚无积及孕妇忌服。

复方①治肿及支满澼饮:芫花、荛花各半两,甘草大戟甘遂大黄黄芩各一两,大枣十枚。上八味,细切,以水五升,煮成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为度。(《千金方》干枣汤)

②治腹中积聚邪气、寒气,消谷:甘遂一分,荛花一分,芫花一分,桂心一分,巴豆一分,杏仁一分,桔梗一分。上七味,荛花、芫花熬令香,巴豆杏仁去皮熬令变色已,各异捣,下细筛,捣合丸,以白蜜捣万杵。服如小豆一丸,日三行,长将服之。伤寒增服,膈上吐,膈下利,小儿亦服,妇人兼身亦服。忌猪肉芦笋、生葱。(《范汪方》捶凿丸)

各家论述①《本草衍义》:"张仲景《伤寒论》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则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时,当以意斟酌,不可使过与不及也。仍须是有是证者方可用。"

②《本草备要》:"荛花,辛散结,苦泄热,行水捷药。主治略同芫花。"

③《本经逢原》:"荛花,能破积聚症瘕,治痰饮咳逆,去咽喉肿闭。《本经》治伤寒温疟者,即苦寒以攻蕴积伏匿之邪也。言下十二经水,又治饮食寒热邪气者,以其苦寒峻利,饮食之邪亦得荡涤,而寒热自除也。"

④《本草求真》:"荛花虽与芫花形式相同,而究绝不相似,盖芫花叶尖如柳,花紫似荆,荛花苗茎无刺,花细色黄。至其性味,芫花辛苦而温,此则辛苦而寒。若论主治,则芫花辛温,多有达表行水之力;此则气寒,多有入里走泄之效,故书载能治利,然要皆属破结逐水之品,未可分途而别视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荛花

药材名称荛花

拼音Ráo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Longflower Stringbush

别名老龙树花、老虎麻花

出处1.《唐本草》:荛花,苗似胡荽,茎无刺,花细,黄色。四、五月收,与芫花全不相似也。

2.《纲目》:荛花,盖亦芫花之类,气味主治大略相近。

来源药材基源:为瑞香科植物荛花花蕾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ikstroemia canescens (Wall.) Meissn. [Daphne canescens Wall.]

采收和储藏:5-6月花未开时采收,晾干。

原形态荛花 落叶灌木,高30-90cm。枝细长,小枝有灰色或淡黄色柔毛,叶互生或对生;叶柄长约3mm,被柔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5-7.5cm,宽1.5-2.5cm,先端急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绿色,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下面灰绿色,密生柔毛,叶脉隆起。花黄色,成顶生或腋生穗状花序,或再合成圆锥花序,被柔毛;花被管长6-8mm,先端4裂,裂片钝尖;花盘鳞片状线形;雄蕊8,二轮,花丝短,子房上位,花柱短,柱头球形。核果窄卵圆形,黑色,有丝状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地石壁隙缝或山坡沟边较潮湿外,也有栽培者。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西、湖北、湖南、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花冠黄色,穗花序顶生或腋生,被细毛,无花瓣,花颧管长6-8mm,先端4裂,裂片钝尖;花盘鳞片状线形。核果窄卵圆形,黑色。

性味味辛;苦;性寒;有毒

归经胃经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消坚破积。主痰饮;咳逆上气;水肿;喉中肿满;症瘕痃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4.5g;或入丸剂。

注意体虚无积及孕妇忌服。

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张仲景《伤寒论》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则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时,当以意斟酌,不可使过与不及也。仍须是有是证者方可用。

2.《本草备要》:荛花,辛散结,苦泄热,行水捷药。主治略同芫花

3.《本经逢原》:荛花,能破积聚症瘕,治痰饮咳逆、去咽喉肿闭。《本经》治伤寒温疟者,即苦寒以攻蕴积伏匿之邪也。言下十二经水,又治饮食寒热邪气者,以其苦寒峻利,饮食之邪亦得荡涤,而寒热自除也。

4.《本草求真》:荛花虽与芫花形式相同,而究绝不相似,盖芫花叶尖如柳,花紫似荆,荛花苗茎无刺,花细色黄。至其性味,芫花辛苦而温,此则辛苦而寒。若论主治,则芫花辛温,多有达表行水之力;此则气寒,多有人里走泄之效,故书载能治利,然要皆属破结逐水之品,未可分途而别视也。

5.《本经》: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症瘕,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

6.《别录》:疗痰饮咳嗽。

7.《药性论》:治咳逆上气,喉中肿满,疙瘩气块,下水肿等。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朴消

    《中药大辞典》:朴消药材名称朴消拼音Pǔ Xiāo别名朴硝石(《吴普本草》),消石朴(《别录》),海末(《石药尔雅》),朴硝(《局方》),盐消、皮消、水消(《纲目》),海皮硝、毛硝(《药材学》)。来源

  • 鸡屎藤果

    《中药大辞典》:鸡屎藤果药材名称鸡屎藤果拼音Jī Shǐ Ténɡ Guǒ出处《中国药植图鉴》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鸡屎藤的果实。化学成分果实含熊果酚甙0.69%、齐墩果酸1.5%、卅烷、氢醌以及

  • 孩儿草

    《中药大辞典》:孩儿草药材名称孩儿草拼音Hái ér Cǎo别名蓝色草(《广州植物志》),明萼草(《种子植物名称》),甴曱草、黄蜂草(《广东中药》Ⅱ),积药草、土夏枯草(广州空军《

  • 汝兰

    《中药大辞典》:汝兰药材名称汝兰拼音Rǔ Lán别名金线吊乌龟(《四川中药志》),千金藤、山乌龟。吊金龟(《贵州民间药物》)。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防己科植物汝兰的根。六月采根,切块,晒干

  • 鸡排骨草

    药材名称鸡排骨草别名刺蕊草、牛虱麻、高脚流明草来源唇形科鸡排骨草Pogostemon glaber Bent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贵州、广东。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肺结

  • 大树三台

    药材名称大树三台来源大戟科三台树属植物三台树Cleidion brevipetiolatum Pax et Hoffm.,以树皮入药。全年可采,切碎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消炎解表,利湿解毒,通便。

  • 鸡肝

    《中药大辞典》:鸡肝药材名称鸡肝拼音Jī Gān出处《别录》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肝。化学成分食部每100克含水分75克,蛋白质18.2克,脂肪3.4克,碳水化物2克,灰分1.4克,钙21毫克,磷260

  • 山毛藓

    药材名称山毛藓拼音Shān Máo Xiǎn别名牛毛七来源苔藓类曲尾藓科山毛藓属植物山毛藓Oreas martiana (Hopp. et Hornsch.)Brid.,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

  • 赤楠根

    药材名称赤楠根拼音Chì Nán Gēn别名叫耳蒙根出处赤楠,首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原名"牛金子",云:"牛金子,江西处处有之。丛生小科,硬茎褐色,叶如榆叶而小,无齿,亦微团,附茎甚密,秋开·小紫花

  • 紫背黄芩

    药材名称紫背黄芩拼音Zǐ Bèi Huánɡ Qín别名挖耳草、一支蒿[云南]来源唇形科紫背黄芩Scutcllaria discolor Colebr.,以全草入药。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