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肠澼(痢疾古称)所致的便血。《脾胃论·肠澼下血论》:“肠澼者,为水谷与血另作一泒,如桶涌出也。”详痢疾、血痢条。
出《证治准绳·杂病》。即鼻柱。详该条。
见《广州植物志》。为白花丹之别名,详该条。
重复或累积。《素问·生气通天论》:“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见《河北药材》。为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汉代医生。讲求服食导引之术,兼通医道。
病名。指痢疾之传染性强而病情危重者。见宋《史载之指南方》。亦称“疫痢”、“时疫痢”。《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已有“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升麻、甘草、黄连、当归、芍药、桂心、黄柏各半两,以水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脾的功能之一。水谷清阳之气由脾气输布,充养四肢,四肢的功能活动,与脾有密切关系。《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临床上脾气虚弱则见四肢乏力、消瘦或浮肿;脾受湿
洩通泄。即遗精。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