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老君须

老君须

《中药大辞典》:老君须

药材名称老君须

拼音Lǎo Jūn Xū

别名婆婆针线包(《草木便方》),正骨草、婆婆衣、绒针(《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白薇、竹灵消(《四川中药志》),恶牛皮消、牛角风,九连台(《陕西中草药》)。

出处《草木便方》

来源萝藦科植物雪里蟠桃根茎(亦有用全株者)。夏、秋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40~70厘米,全体具白色乳汁。根茎短,须根多而细长,土黄色。茎直立,通常不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具短柄;卵状椭圆形至广卵形,长6~10厘米,宽3~6厘米,先端短尖、渐尖或钝圆,全缘,基部圆形或楔形。花序腋生,通常聚伞状;花小,淡黄色;花冠5深裂,无毛,副花冠的裂片几与花柱等高,广三角形;雄蕊5,花粉块2枚下垂;雌蕊1,子房上位,为2分离心皮所组成,花柱2,分离。蓇葖果披针形,无毛,长4~5厘米。种子广卵形,顶端生有一束白毛,边缘有翼,长约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草丛中及林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产于四川。

性状干燥的根茎长约2~3厘米,表面有多数并排的茎秆残基;外表粗糙,棕褐色;断面黄白色,充实。须根细小,丛生于根茎四周,扭曲不直,长约3~5厘米;外表棕褐色有皱纹;质脆弱,断面黄白色。气味微弱。

性味辛,平。

①《草木便方》:"辛,温。"

②《陕西中草药》:"味甘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补肾,健脾,化毒。治虚痨久嗽,浮肿,白带,月经不调,瘰疬,疮疥。

①《草木便方》:"补益强阴,化毒。治伤劳久嗽,虚肿,疡劳,蛇、虫、疯狗伤。"

②《分类草药性》:"贴痒子,散毒,通疝气,止鼻血,治女人白带头晕,涂疥疮。"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疼,去毒,治瘰疬,下乳,止咳。"

④《陕西中草药》:"滋阴补肾,健脾益气,调经活血。治月经不调,阴虚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老君须

药材名称老君须

拼音Lǎo Jūn Xū

英文名root of Sandhill Tylophora

别名婆婆针线包、正骨草、婆婆衣、绒针、白薇、竹灵消、恶牛皮消、牛角风、九连台、犀角细辛、川白薇、细根白薇

出处出自《草木便方》

来源药材基源:为萝藦科植物竹灵消的根或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nanchum inamoenum(Maxim.) Loes.,[Vincetoxicum inamoenum Maxim.]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根须状,形如白薇,基部分枝甚多;茎干后中空,被单列柔毛。叶对生,有短柄;叶片薄膜质,广卵形,长4-5cm,宽1.5-4cm,先端急尖,基部近心形,在脉上近无毛或仅被微毛,有边毛;侧脉约5对。伞形聚伞花序,近顶部互生,着花8-10朵,花黄色,钝状;副花冠较厚,裂片三角形,短急尖;花药在先端具一个圆形的膜片;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柱状扁平。蓇葖双生,稀单生,狭披针形,向端部长渐尖,长达6cm直径约5mm。花期5-7月。果期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3500m的山地蔬林、灌木丛中或山顶、山坡、草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粗短,多分枝,略呈块状,长2-3cm,直径5-10mm,上方有多数密集的茎痕或残存茎基,下方簇生多数细而长的根。根细圆柱形,多弯曲,长10-15cm,直径0.7一1.5mm,表面黄棕色,稍有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黄白色,中央具细小的黄色木心。气微,味淡。茎圆柱形,长17-39cm,直径2-4mm,表面绿色或黄绿色,基部淡紫红色,有的被污褐色斑点,具细纵棱,有单列白色柔毛;质稍韧,易折断,断面中空。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广卵形、卵形或长卵形,长3-6cm,浅绿色至黄绿色,主脉于下面明显凸起。两面脉上均有白色柔毛。蓇葖果长角状,长3-6cm,直径4一8mm,黄绿色或黄褐色,具纵皱纹及纵棱,先端长渐尖,中部膨大,基部有宿萼。种子卵形或阔卵形,黄棕色,扁而薄,庆7-8mm,宽约smm,边缘具翅,顶有一撮白色绢质毛,长约1.6cm。气微清香,味微甜。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栓化,可见多细胞非腺毛及其残基,非腺毛由l-5(-IO)细胞组成,有的先端稍弯曲。下皮层细胞1-2列,切向排列,壁稍厚;皮层稍宽,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浅黄色,非本化。维管束双韧型。韧皮部较窄,内生韧皮部稍宽。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较宽,导管系单列径向排列,木射线宽多1列细胞。髓较大。本品薄壁组织中散有乳汁管。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可见非腺毛及其残基,有3-10细胞,有的先端弯曲,主脉上表皮的非腺毛较多,气孔常见于下表皮。栅栏组织l-3列细胞,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主脉向上下凸出,维管束l-2个,双韧型,可见乳汁管散在。主脉上、下表皮内侧均有厚角组织。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黄绿色。①淀粉粒众多,圆球形。卵圆形、盔帽形,直径3.5-10μm,脐点点状、裂缝状、飞鸟状、新月形及星状,有的层纹隐约可见;复粒2-6(-20)分粒组成。②皮层纤维多断碎,单个或成束,淡黄色,直径约24μm。③木纤维碎片浅绿色,长178-400μm,直径14-17μm,壁孔明显。④草酸钙簇晶易见,直径21-42μm。⑤叶表皮组织碎片,黄绿色,可见不定式、不等式气孔,副卫细胞4-5个。⑥非腺毛断碎,直径约17μm。⑦导管有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等,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1-72μm,长约38μm。⑧乳汁管少见。

化学成分根中分离得到直立白薇甙(cynatratoside)A,茶叶花宁(apocynin),2,4-二羟基苯乙酮(2,4-dihydroxyyCC-tophenon),对一羟基苯乙酮(p-hydroxyacetophenone),胡萝卜甙(alexandrnin)和β-谷甾自醇(β-sitOsterol)[1]

性味味苦;微辛;性平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胆;解毒。主阴虚发热;虚劳久嗽;咯血;胁肋胀痛;呕恶;泻痢;产后虚烦;瘰疬;无名肿毒;蛇虫;疯狗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钱。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草木便方》:补益强阴,化毒。治伤劳久嗽,虚肿,疡劳,蛇、虫、疯狗伤。2.《分类草药性》:贴痒子,散毒,通疝气,止鼻血,治女人白带头晕,涂疥疮。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疼,去毒,治瘰疬,下乳,止咳。

4.《陕西中草药》:滋阴补肾,健脾益气,调经活血。治月经不调,阴虚白带。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紫荆花

    《中药大辞典》:紫荆花药材名称紫荆花拼音Zǐ Jīnɡ Huā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荆的花。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荆皮"条。功能主治①《日华子本草》:"通小肠。

  • 驴耳朵草

    药材名称驴耳朵草别名狗舌头、狗舌头草、驴耳朵来源菊科风毛菊属植物驴耳风毛菊Saussurea glomerata Poir.,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外用

  • 山百足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百足药材名称山百足别名小球子草、小叶球子草、入地蜈蚣、过界蜈蚣、石蜈蚣、过岭蜈蚣、上山蜈蚣来源百合科山百足Peliosanthes minor Yamamoto,以根状茎及根入药

  • 小果蔷薇

    药材名称小果蔷薇拼音Xiǎo Guǒ Qiánɡ Wēi别名山木香、鱼杆子、小金樱、白花七叶树、七姊妹来源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小果蔷薇Rosa cymosa Tratt.[R. microcarpa L

  • 膀胱七

    药材名称膀胱七拼音Pánɡ Guānɡ Qī别名小花火烧兰、野竹兰来源兰科火烧兰属植物小花火烧兰Epipactis helleborine (L.)Crantz [E. tangutica

  • 小麦

    《中药大辞典》:小麦药材名称小麦拼音Xiǎo Mài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原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通常具6~9节。叶鞘光滑,常较

  • 雪上一枝蒿

    《中药大辞典》:雪上一枝蒿药材名称雪上一枝蒿拼音Xuě Shànɡ Yì Zhī Hāo出处《科学的民间药草》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短柄乌头等的块根。夏末秋初挖取块根,去掉苗叶及小根,洗

  • 刺榆皮

    药材名称刺榆皮拼音Cì Yú Pí出处1.刺榆皮入药,始载于《本草拾遗》,云“江东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实。”2.《蜀本草》按《尔雅疏》云:“榆之类有十种,叶皆相似,皮及木理异耳,而刺榆有

  • 蓝花绿绒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蓝花绿绒蒿药材名称蓝花绿绒蒿来源罂粟科蓝花绿绒蒿Meconopsis henrici Franc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苦、涩,微温。功能主治镇痛调经,活血散瘀。主治胃

  • 网眼瓦韦

    《全国中草药汇编》:网眼瓦韦药材名称网眼瓦韦来源蕨类水龙骨科网眼瓦韦Lepisorus clathratus (Clarke) Ching,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