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面目浮肿

面目浮肿

证名。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有虚实之分。虚证亦称面目虚浮。多因脾、肺、肝、肾脏气虚衰所致。实证多由湿热壅盛、风火水气阳明实热所致。《景岳全书·面病》:“面肿有虚实,肿者为实,浮者为虚。实肿者,或热或痛,乃因风火上炎,此以邪之有余也,脉必紧数,证必寒热。风则散之,火则清之,壅滞秘结则通之利之,邪去而肿自消也。虚浮者,无痛无热而面目浮肿,此或以脾肺阳虚,输化失常,或以肝肾阴虚,水邪泛滥。然浮而就上,其形虚软者,多由乎气;肿而就下,按而成窝者,多由乎水。治气者,须从脾肺,虚则补之,实则顺之;治水者,须从脾肾,虚则化之,实则泻之。然水气虽分上下,而气即水之母,水即气之质,故有相因之化,而亦有相因之治也。……面目虚浮,有因色欲过度,阴虚气越而致者,宜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加减八味丸;若因劳倦伤脾,气虚不敛而面目虚浮者,宜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十全大补汤;若因饮酒过度,湿热上聚而面目浮肿者,宜葛花解酲汤或七味白术散;若因泻痢不止,脾肾气虚而面目浮肿者,宜胃关煎温胃饮;若因饮食不节,阳明壅实,二便秘结而头面满胀者,宜廓清饮,惟小儿多有此证,甚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若阳明实热,胃火上浮,或烦热干渴而头面浮肿者,宜抽薪饮白虎汤,或大分清饮利之。”《证治汇补》卷四:“面浮,……眼下肿如卧蚕状,将有水肿之虞。若脉浮虚无力,是脾气不足,宜培脾实土。沉实有力,是肺气不顺正,宜降气泻水。”

猜你喜欢

  • 眉皂

    见《中药志》。为猪牙皂之别名,详该条。

  • 冬脉如营

    冬季应时的脉象。营,营垒,有团聚之义。冬季严寒,阳气潜藏,皮肤紧束,故脉象相应地下沉。《素问·玉机真藏论》:“冬脉如营,……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

  • 悍热

    强悍的邪热。《侣山堂类辨》卷上:“阳明乃燥热之腑,不得太阴之湿化,则悍热之气更盛。”

  • 蛇蜥

    见《动物学大辞典》。为脆蛇之别名,详该条。

  • 三朝名医方论

    丛书。本书系清末人将以下三书合刊而成。即《增补内经拾遗方选》4卷(前2卷为宋·骆龙吉撰,后2卷为明·刘浴德等补订)、《宣明论方》15卷、《名医方论》(《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的节录本)4卷。

  • 鼻頺(xiù 秀)

    病名。頺,《正字通》:“颓字之伪”,水下流也,此指鼻涕下流。《医学原理》卷七:“如胆移热于脑为鼻頺、鼻渊。宜以防风通圣散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参见鼻渊条。

  • 九层楼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鹿药之别名,详该条。

  • 食谱

    ①有关食物调配和烹调方法的书籍。我国古代有《古今食谱》、《食谱》、《蔬食谱》等食谱书籍,惜大多已佚。②为了合理调配食物以达到合理营养的要求而安排的膳食计划。

  • 舌血

    病证名。即舌衄,详该条。

  • 胎癣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即奶癣。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