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P。《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本经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起始,经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后面,向上到达内踝骨的前边(商丘),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交会,再沿胫骨内缘,向上交叉浅出于足厥阴肝经的前边,经过膝关节,沿大腿内侧前边,进入腹腔,入属脾脏,联络胃府,再向上贯穿膈肌,挟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膈肌,流注心中。脉气由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舌根强痛,腹胀嗳气,胃痛,呕吐心烦泄泻黄疸,身体沉重,动作不利,不能卧,膝股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用等(图76)。

图76

猜你喜欢

  • 郑重光

    【介绍】:清代医家。字在章,安徽歙县人。精于医术,钻研伤寒、温病之学,撰有《伤寒论条辨续注》,删减前人对《伤寒论》注释的繁复部分,并加个人见解加以续注;另对吴又可之《温疫论》一书加以补注而成《温疫论补

  • 土玄参

    见《云南经济植物》。为黑阳参之别名,详该条。

  • 泻肝

    清法之一。亦称泻肝火、清肝泻火。用苦寒药物清泄肝火的方法。用于肝火上升,症见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口干苦、胁痛、呕吐黄苦水、甚则吐血、急躁易怒、大便秘结、苔黄、脉弦数等。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

  •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金匮要略》方。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日二次。治疟病发渴,亦治劳疟。

  • 胎前

    指受孕后至分娩前的整个怀孕时期。

  • 钉翳障

    病证名。即钉翳。详该条。

  • 腋胑

    即腋窝。详该条。

  • 内经纂要

    见冯氏锦囊秘录条。

  • 切脉

    诊查脉象的方法。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是我国最早创用的诊断技术。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后世则以寸口诊法为主,并从脉的位置、次数、性状、形势等,分为多种。前

  • 诊病奇侅

    书名。2卷。日本·丹波元坚撰。此书专谈腹诊,以腹诊非四诊正法,故名“奇侅”。作者广泛收集有关腹诊资料,多能联系各科病症予以分析。书末附载五云子诊腹法。1888年由丹波氏再传弟子松井操译成汉文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