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腹痛

腹痛

证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脘腹、脐腹、少腹部等疼痛。《症因脉治·腹痛论》:“痛在胃之下,脐之四傍毛际之上,名曰腹痛。”《东医宝鉴·腹》卷三:“腹痛有六,有寒、有热、有死血、有食积、有痰饮、有虫。”《景岳全书·心腹痛》:“痛有虚实,……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经络,不干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多虚。”《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临证指南医案·腹痛》邵新甫按:“腹处乎中,痛因非一,须知其无形及有形之为患,而主治之机宜,已先得其要矣。所谓无形为患者,如寒凝火郁,气阻营虚,及夏秋暑湿痧秽之类是也;所谓有形为患者,如蓄血食滞癥瘕蛲内疝及平素偏好成积之类是也。”《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寿世保元·腹痛》:“治之皆当辨其寒热虚实,随其所得之症施治,若外邪者散之,内积者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泄则调之,闭则通之,血则消之,气则顺之,虫则追之,积则消之,加以健理脾胃,调养气血,斯治之要也。”参见腹痛诸条。

猜你喜欢

  • 甘李根汤

    《杂病源流犀烛·奇经八脉门》卷十一方。李根皮五钱,桂枝一钱半,当归、白芍药、茯苓、黄芩各一钱,半夏、甘草各五分,生姜三片。水煎服。治冲气犯心,烦热,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 藏气

    即脏气。详该条。

  • 虚劳

    病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又作虚痨。包括气血、脏腑等正气损伤所致的虚弱症和某些具传染性、表现为虚弱证候的疾病(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后世多将前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或传尸劳(

  • 谨和五味

    调和五味,饮食平衡之意。《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高世栻注:“五味贵得其平,不可太过,是故谨和五味,得其平矣。”

  • 远近

    指疾病的所在有远近之分。远近是相对而言,如以表里言,则表近里远;以经络脏腑言,则经络为近脏腑为远;以腑与脏言,则腑近而脏远。亦有以上为近,下为远者。《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

  • 任元受

    【介绍】:宋代医生。字尽言。精于医,生平欠详。

  • 八厘麻子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六轴子之别名,详该条。

  • 中正之官

    指胆。胆有决断的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惊恐)的不良影响,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相互间的协调关系,有重要作用,故比喻为中正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发际疮

    病名。生于项后发际处之疮疖。见《疡医准绳》卷三。多由内郁湿热,外受风火所致。初起形如粟米,渐大如黍豆,坚硬高起,顶白根赤,痛痒较甚,破后流少许脓液,时破时敛,缠绵难愈。治宜清热解毒,祛风化湿。内服五味

  • 熇(hè 贺)

    ①火热炽盛。《素问·疟论》、《灵枢·逆顺》:“无刺熇熇之热。”《素问·刺疟篇》:“足太阳之疟……熇熇喝喝然。”②喻性格热情。《灵枢·行针》:“重阳之人,熇熇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