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表根
见《广东中草药》。为倒吊蜡烛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倒吊蜡烛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殷浩条。
厥证之一。寒厥之指尖独冷者。《杂病源流犀烛·诸厥源流》:“大约手足寒者为寒厥。……又有独指尖冷者,则名清厥,宜理中汤。以上寒厥所统。”参见寒厥条。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肥目者,白睛上生点注,或如浮萍,或如榆夹,有如胡粉色者,有作青黑色者,似羹上脂,致令目暗,世呼为肥目。”
病名。见《外科真论·妇人阴疮门》。即阴蚀,详该条。
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又称胞转、转脬。《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胞屈辟不通,名为胞转。其病状,脐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多因强忍小便(忍尿疾走,忍尿入房、饱食忍尿等),或寒热所迫,
见《类证治裁》卷二。即五味子汤第一方。见五味子汤条。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六。指因痘毒过盛,继发感染而成。其证患处破烂,脓水淋漓,甚则蔓延遍体。治疗用茶叶适量,开水浸泡后湿敷。
《症因脉治》卷四方。枳壳、黄连。水煎服。治热积腹痛,身热腹热,烦躁不寐,时作时止,痛则汗出,或痛而一汛即欲下利,一利即止。若胸前满闷加砂仁;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
病名①出《中藏经》卷三。五丁之一,发于右鼻下,初如粟米,根赤头白,麻木或痛痒,使人憎寒头重,状若伤寒,不欲食,胸膈闷喘,治同疔疮。②出《外科启玄》卷二。肺疔之别名,见该条。
出《证治准绳·痘疮》。即贯脓。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