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痛风

痛风

病名。亦有名痛痹历节、白虎历节、风痹白虎风者。《格致余论·痛风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医学准绳六要》:“痛风,即内经痛痹,……古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风是也。”《张氏医通·痛风》:“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多因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医略六书·痛风》:“轻则骨节疼痛,走注四肢,难以转侧,肢节或红或肿;甚则遍体瘰块,或肿如匏,或痛如掣,昼静夜剧。……主以四物汤加秦艽威灵仙,在上加桂枝羌活;在下加牛膝防己;湿痰加南星半夏血瘀桃仁红花湿热苍术黄柏气虚人参黄芪血虚阿胶黄明胶阴虚加生地、龟板;阳虚虎骨鹿茸。”因于寒者,亦可用乌头汤仓公当归汤等方;化热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千金》犀角汤等方。又因疼痛走注不定,亦有以为即风痹。《景岳全书·杂证谟》:“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参见历节风寒痹、风痹、白虎历节风条。

猜你喜欢

  • 年希尧

    清代官吏。字允恭,号偶斋主人。广宁(今辽宁锦州)人。其父年遐龄曾任清代湖广巡抚等职,兄年羹尧亦任高职。他曾任工部右侍郎等职。因平时浏览金、元名家等著述,并嗜好搜集良方,曾辑刻有《经验四种》(1717年

  • 脑空

    经穴名,代号GB1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颞颥。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后头部,风池穴直上,与枕骨粗隆上缘相平处(《针灸甲乙经》、《循经考穴编》、《针灸集成》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

  • 疝证

    病证名。《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小儿疝证,“多因先天不足,本脏虚弱,复因外感风邪,内食生冷,寒邪凝滞而成者有之。或因湿热郁于中,复被寒邪束于外,邪气乘虚并于血队,流入厥阴,厥阴属肝,其性急速,

  • 胃气丸

    《世医得效方》卷四方。硫黄(入猪肠内,缚两头,以米泔、酒、童便各一碗煮干一半,取出,先断秽气,控干)、人参、茯苓各一两,半夏(汤洗去滑)五两,煅石膏(一法同硫黄煮)一分。为细末,生姜自然汁调炊饼为丸,

  • 腰带痈

    病名。见《疡医大全》卷廿。又名火腰带毒。由风热壅于肌表而成。证同一般外痈。治用断毒截腰法:白及、雄黄各一两,研细末,鸡蛋清调敷,干则易之。余参见外痈条。

  • 轻清疏解

    指用轻清上浮、疏解泄热的方药,治疗上焦风热病证的治法。《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治上焦病证须轻清疏解。热本易伤津,发表过度则徒损正气,故宜疏解。常用药物有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桔梗

  • 经行乳胀

    病证名。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两乳作胀,连及胸胁,或两乳头胀硬痒痛,甚至不可触衣。详见经行乳房胀痛。

  • 脱力黄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力役人劳苦受伤,亦成黄胖病,俗名脱力黄。”与因虫食所致之黄胖病不同。证见黄胖而好食易饥,怠惰无力。治宜双砂丸、伐木丸加味。参见黄胖条。

  • 积痛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因积而引起的腹痛。其疼痛的特点是腹中隐痛。有冷积、气积、食积和虫积之分。冷积、气积、食积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虫痛则乍作乍止,来去无定,又有呕吐清沫,以此为辨。治疗原则宜

  • 鸡盲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此症世呼鸡盲,一名雀目,……至晚不见,晓则复明。”(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详雀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