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清·叶其蓁《女科指掌·调经门》。指月经过少,详该条。
病证名。见《医宗必读·心腹诸痛》。指因受惊伤碍肝气所致的胁痛。治宜通阳疏肝理气,可用桂枝汤或散加减(《类证普济本事方》)。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多由脾经湿热下注,外寒闭塞;或热足涉水,湿冷之气郁滞而成。多生足蹠,初起黄泡或紫白泡,形如豆粒,胀闷硬痛,皮厚难破,甚则足背浮肿,身发寒热。外治用王不留行30克,明矾9克,煎
指皮肤有发热感觉。多由阴虚或阳盛所致。《中藏经·寒热论》:“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热而热者,阳盛也。”若仅局部热痛,须防疮痈。《灵枢·上膈》:“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即脊中。见该条。
即温经汤第三方,见温经汤条。
即透穴法。见该条。
针具名。针身细长,形如麦芒故名。现用芒针仿古代长针用不锈钢制造,形与毫针相似,但针体较长,一般都在6寸以上,专用于深刺透刺。参见芒针疗法条。
【介绍】:见陈治条。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五。冬令气候严寒,骤然感受寒冷以致肺寒而引起的咳嗽。参见寒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