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明初藏医学家。西藏达仓人。精通梵、藏文。亦精佛教哲学。著有《医疗发展史》、《医学通义》等。其著述对藏医界颇有影响。尤对脑、肠的生理功能论述颇深。如曰脑:“五官六神依其明,……故称其为脑。”曰
①出《针灸甲乙经》。即归来,见该条。②出《外台秘要》。即承泣。见该条。
【介绍】:元代医生。衢州(今浙江衢县)人。精通方脉,常施药助人。
经外奇穴名。八邪之一。《奇效良方》:“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节岐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
人痘接种法之一。取天花患儿贴身内衣,给健康未出痘的小儿穿着二、三天,以达种痘之目的。一般在着衣九至十一天时始发热,为种痘已成,此法成功率低。若成功者,发热、出痘证候较缓,不致发生危险。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即筋疽。见该条②。
【介绍】:传说上古时代医家,后人又称岐天师。相传黄帝与岐伯等人讨论医药而创医药,《黄帝内经》中许多重要论述多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成。参见岐黄条。
见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条。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青皮,详该条。
证名。指心烦意乱。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参见烦、烦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