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納喇

納喇

读音:Nàlǎ

【源】 ①清满洲八旗姓。凡三十九派,出叶赫、乌拉、哈达、辉发、伊巴丹、张城、费德里、尼马察、老寨子、吉林乌喇、长白山、佛阿拉、易州、叶赫勒、科尔沁、伊兰尔塔哈、嘉木湖、撒尔湖、松山、阿库里尼满、沈阳、辽阳、噶哈里、那木都鲁、扎库木、清河、布尔哈图城、布尔哈图、董鄂、米山、舍里、苏完、德库、齐齐哈尔、镰刀把、洪山、额尔敏、雅尔湖、和素等地(23,63,180,260)。源自金时女真人纳兰氏(23)。②清蒙古八旗姓。凡二派,阿巴噶、科尔沁等地(23,63,260)。③清时广东巡抚准泰,原高丽人,姓那,奉旨改姓满洲之纳喇氏(23)。④清蒙古人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氏,因灭纳喇部,居其地,改姓纳喇氏(23)。⑤清时辉发人昂古里星古里,原姓伊克达哩氏,后改姓纳喇氏(23)。【变】 后改姓叶、南、那、白、姚等(180)。【人】 纳喇金台石,清正黄旗人,世居叶赫,原叶赫东城贝勒(23)。


少数民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金代,为女真族姓氏,属女真之白姓。乃金时著姓,其汉姓曰 “”,《金史》有载,或作“纳剌”。②蒙古族亦有纳喇氏,世居阿巴葛及科尔沁等地方,本辽代旧部,或以为氏。后编入蒙古,故蒙古族之纳喇氏,与辽、金之纳喇氏一脉相承。③清代满族亦有纳喇氏,本亦部落名,以部为氏,散处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张城、费德里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④又,清代高丽族之那氏,赐姓纳喇氏。⑤又或为改姓,星根达尔汉,蒙古族人,本姓土默特,因灭纳喇部,据其地,改姓纳喇氏; 昂古里星古里,辉发人,本姓伊克达哩,后依呼兰人噶扬噶土默图,姓纳喇氏,遂改纳喇氏。《清通志·氏族略》 按: 纳喇为金时著姓,见于《金史》。嗣后,他族如叶赫之金台石、乌拉之达尔汉、辉发之通贵三支子姓,百馀年来日加繁衍,几居纳喇氏之半。又,高丽那氏蒙恩赐姓纳喇,是一氏而四分其族。与辽、金之纳喇氏同而实异。又,考蒙古纳喇氏世居阿巴噶及科尔沁等地方。可供学者参考研究。⑥今锡伯族亦有纳喇氏,或作 “那拉”,后改单姓“”。

金代有纳喇·邦烈,安国军节度使; 又有纳喇·呼喇勒,承安二年进士第一; 清代顺治时护军统领安达立,姓此氏。

另见 “那拉”、“纳剌”。

猜你喜欢

  • 读音:Duàn【综】 源出不详。河南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河南之义马等地有分布。此姓系义马公安局提供; 《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亦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bá【源】 ①拔,春秋时地名(故城在今山东郯城),以地为氏(62)。②匈奴姓。晋武帝咸宁五年,匈奴都督拔奕虚帅部落归化,见《晋书》(242)。③唐时河南洛阳人长孙无忌,其先出自魏献文帝第三兄,初

  • 答里麻

    读音:Dálǐmá【综】 元时蒙古人姓,见《二十五史人名索引》(444)。元浙东宣慰使答里麻世礼(248)。《姓氏词典》据《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收载,其注云:“蒙古族姓。元有答里麻·失里。” (按:

  • 金音

    读音:Jīnyīn【综】 清镶白旗满洲马甲阿塔礼之妻为金音氏(260)。

  • 俟分

    读音:Sìfēn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引《中国姓氏集》收载;《姓氏词典》亦收,其注引《希姓录》云:“俟分氏,高车姓。其后‘俟’讹为‘侯’;‘分’讹为‘万’。又倒其字曰‘万侯’。”

  • 阿貢

    读音:A-gòng【源】 彝族姓(375)。

  • 朱襄

    读音:zhū xiāng【源】 古天子朱襄氏之后,以号为氏(9,17,60,63)。古天子朱襄氏之后。(见《姓解》)

  • 读音:zé见《姓苑》。泽义,陈州人,洪武中举同知。(见《万姓统谱》)

  • 答答叉

    读音:Dádáchā【源】 元时人姓(24,57)。【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塔塔喇或〔塔尼勒〕(24)。《南村辍耕录》作〔塔一儿〕(13)。亦作〔答答带〕(399)。【人】 脱因纳,答答叉氏(一

  • 叔魚

    读音:Shūyú【源】 春秋时晋大夫羊舌鱼鲋,字叔鱼,其后以字为氏(6,7,12,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晋羊舌大夫之后也。” 《姓氏考略》据《元和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