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论语稽求篇

论语稽求篇

七卷。清毛奇龄(1623-1713)撰。毛奇龄字大可,一字齐于,号初晴,又号西河,清经学家、文学家,浙江萧山人。曾任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官。学识渊博,贯通群经。其治经重在以经解经,而不自立己说,以此经质诸彼经,无可索解之时,方取汉、唐、宋诸儒之说以解之,其中又重汉儒不重宋儒。于朱子攻击颇力,认为宋人依归道学,实非圣学。毛氏学问淹博,然而喜标新立异,于前人多有非诋,自己考据失实之处亦甚多,因而屡遭后人非议。著述甚丰,计有《推易始末》、《仲氏易》、《河图洛书原舛编》、《太极图说遗议》、《春秋毛诗传》、《春秋属辞比事记》、《乐本解说》、《古今通韵》等十余种。本书是作者专为驳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而作。他在《自序》中说:“今之习《论语》者未尝于新旧两注有所窥见,一遇引经辄墨守《章句》,以为功令所在,不可逾越。是徒以一时肄业之故而反欲废千圣百王之所说,不可也。”因而辑《鲁论》所记者汇为七卷,名曰“稽求”,取考稽以求义类之真者之义。毛氏书中旁征博引,罗列资料颇为宏富,于礼仪、军制、方名、家教、文体、词例,无不反复推勘,以证朱注之讹,而申己论之确。但他恃学好辨,难免有牵强附会、推求不当之处。李慈铭《桃花圣解庵日记》云:“此书佳处固多,然……臆造典故,绝无依据。……此等恃其博辨,疑误后人,不可以不正。”周中孚、全祖望、梁启超等对毛氏也有类似的批评。

猜你喜欢

  • 中庸大义

    一卷。王树楠(详见《中庸郑朱异同说》)撰。是书要旨,以《中庸》一书,何为孔子之语,何为子思之语,古今传注,不为分别。读《中庸》应先明于此。书中有先引孔子之言,而引申其义的;有先倡明其义,后引孔子之言以

  • 乐说

    二卷。清庄存与撰。存与字方耕,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1745)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博览群书,贯通六经,著有《彖传论》、《尚书既见》、《书说》及《春秋正辞》等。《乐说》凡上、下二卷,首先

  • 强恕堂诗集

    八卷。清高之騱(约1681年前后在世)撰。高之騱,字仲治,山东淄川人,生卒年均不详。为侍郎高珩之子。擅长于诗,诗学唐末香奁体和北宋西昆体,词藻华艳,姿致有余。敖陶孙认为秦观词“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

  • 四书绎注

    不分卷。清王锬撰。锬字一雪,河南柘城(今河南柘城)人。是编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均分章而不分卷。自序云:“孔子之道在四书,朱子注之,而孔子之道明,是孔子之道在朱子矣。”王锬的绎注,虽

  • 古经解钩沈

    三十卷。清余萧客(生卒年不详)撰。萧客字仲林,号古农,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年十五通九经,尤耽古籍,曾辑注雅别抄,就正于惠栋,成为记名弟子。直隶总督方观承聘修《畿辅通志》,以目疾归,教授乡里,时称其

  • 或庵评春秋三传

    无卷数。清王源(1648-1710)撰。王源字昆绳,号或庵,大兴(今属北京)人。早年任侠,喜谈王霸、兵略及前代典章制度,曾从魏禧学古文,认为“《左》、《史》、昌黎之外,无足重者”,后参与修《明史》,撰

  • 丁辛老屋诗集

    十二卷。清王又曾(1706-1762)撰。王又曾名一作右曾,字受铭,号谷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十九年(1754)进士,官礼部主事,改刑

  • 周易函书补义

    八卷。清李源撰。源字春潭,宛平(今北京市)人,一说燕山人,官至知县。此书系其孙李士珩刊于同治七年(1868)。河南光山胡沧晓著有《周易函书》,推本宋儒邵周之说,然卷帙浩繁、编次无序。李氏服膺胡氏《周易

  • 古周易订诂

    十六卷。明何楷(生卒年不详)撰。楷字元子,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明亡后唐王聿键在福建起兵,以楷为礼部尚书,后为郑芝龙所排挤,愤恚而卒。此书成于崇桢六年(163

  • 绝妙好词笺

    七卷。清查为仁(1693-1749)等撰。查为仁字心谷,号莲坡居士,宛平(今北京丰台)人。康熙举人,因被讦得罪下狱,八年始释。发愤读书,居天津水西庄,筑板屋称花影庵,藏书万卷,往来名士甚多。有《蔗塘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