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

十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摩诃止观》是智于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所说,弟子灌顶记为十卷。是天台宗详述圆顿止观法门的主要著述,为天台宗三大部之一。原名为《圆顿止观》,后改为《摩诃止观》,前后有三本,现行本是第二本(通称广本)的再治本。全书分为序分与正说分两部分。序分是记录者灌顶略叙本书缘起根由,正说分是记智讲说圆顿止观法门的内容。先叙明示本书的说主,说时、说处及其全书概况,次叙关于圆顿止观法门的师资传承,内分有金口、今师两种。金口相承指从佛世尊经迦叶、阿难、商那和修至马鸣、龙树、提婆等脉脉相传,到第二十四世师子遇害而法统绝。今师相承指北齐时代的慧文禅师,依龙树《大智度论》及《中论》的偈文,悟入空、假、中三谛圆融之理,由此构成一心三观的禅法。后传承于慧思,智。《摩诃止观》行解双远,最为精要,是智观行体系的较集中体现。正说分共分有十章,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修、果报、起教、旨谛。这十章简称十广。十广的第一大意章,把以下九章概括作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五段。略举全书大体,简称为五略。合称为五略十广。于正修中先立十乘观法,即:观不思议镜,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偏,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次位,能安忍,无法受。次明十种观境,即:阴入界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诸见境,慢境,二乘境,菩提境。此书理论宏伟,内函深刻,影响既深且远。教界学人多有赞誉,“解行具陈,义观兼举,可为行人之心境,巨海之明灯”。后人注疏此书的也很多。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陈布政行略

    一卷。清陈子辂撰。子辂,晚清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记其父陈嘉树事迹。嘉树字亭玉,江苏仪征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历任编修、济东泰武临道、广东盐运使、按察使、布政使、山西按察使、布政使等官。

  • 尚元草

    十卷。明姚兖(约1582年前后在世)编。姚兖,字叔信,号元岳,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何三畏为作小传,称其少以事系狱,与诗僧同羁,因得其诗法。盖其派出自山林,故所作终无俗气。王稚登《序》称其诗清真古淡,

  • 春秋三传辩疑

    二十卷。元程端学(详见《春秋本义》)撰。此书以攻驳三传为主,凡程氏认为三传有可疑者,皆摘录经文传文而引诸儒之说疏辩干下。不信三传之风创于唐啖助、赵匡,而韩愈亦有“《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始终”之

  • 数学拾遗

    一卷。清丁取忠(1810-1877)撰。丁取忠,字果臣,号云梧,湖南长沙人,自幼喜算学,刻苦钻研四十年,博通古今数书。培养后学黄宗宪、左潜、曾纪鸿于长沙古荷花池白芙堂,后与吴嘉善相识,共同研治数学。著

  • 周易解四书

    一卷。清范士增撰。士增字松崖,浙江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官至武都训导。是书用《周易》解四书,也有确不易者。如“君子周急不继富”,解为“称物平施”;“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解为“如通塞也”;“不怨天

  • 考古质疑

    六卷。宋叶大庆(生卒年不详)撰。叶大庆字荣甫,以词赋知名当世,曾官建州州学教授。籍贯及其他生平事迹均不详。此书主要摘取上自六经诸史、下至宋世名家著述等疑义,分别详加考证,阐述己见。全书考证详明,论述精

  • 秋仙遗谱

    十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按其版式是明刊本。书名取自《孟子·告子上》的“弈秋”,以为弈仙秋所遗之棋谱。书前冠以马融《围棋赋》、班固《弈旨》、张拟《棋经》、刘仲甫《棋法》及《围棋》十诀。前集八卷,后诀四卷。

  • 产育保庆集方

    见《产育宝庆集》。

  • 循良前传约编

    四卷。清张先岳撰。张先岳字北拱,晋江(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本书又名《历代名吏传》,主要从正史中辑录历代循吏良吏事迹,按年代先后编排而成,偶有录自他书者。传后有论断,亦多循旧传,而无新意。

  • 太平县志

    ①八卷。清张学都纂修。张学都字慢亭,顺天府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人。贡生,康熙五十五年(1716)任太平知县。按太平县志创修于明初,嘉靖四十五年(1566)知县罗潮,取旧志增订为十卷,万历十一年(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