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天原发微

天原发微

五卷。宋鲍云龙(1226-1296)撰。鲍云龙字景翔,号鲁斋,歙县(今属安徽省)人。宋宝祐六年(1258)举人,景定中(1260-1264)乡贡进士,居乡教授,入元不仕而终。其人博通五经,尤精于易,著有《筮草研几》、《大月令》等。鉴于秦汉以来探讨天道者或拘于数术,或沦于空虚不可知的状况,本书附会周易而研讨天人之关系,列诸儒之说于前而以己见辨论其下,拟《易大传》“天数二十有五”而立二十五篇,博考详究,条理分明。其具体内容是:《太极》篇论述道体,以太极为万物之本原;《动静》篇论述道用,讲万物之发展变化;《静动》篇论述用本于体,讲体用之关系;《辨方》篇论述方位,认为一年四季之运行必孕始于坎位;《元浑》篇讨论万物发展变化,认为万物终始皆表现天道运行;《分二》篇讲动静初分,即天地细缊;《衍五》篇讲阴阳再分,即两仪生四象;《观象》篇探讨四象各生两仪即四象生八卦之故;《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篇敷演邵雍之说,以日月星辰分别配四象;《天枢》篇讨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故,以所余之一为北辰;《岁会》篇讲所谓“十二次”,即与“爻辰”说相关的太阳沿黄道绕地球而行所次之方位;《司气》篇讲七十二候,即易与历法的关系;《卦气》篇讲卦气说,认为焦延寿、京房之学为太元所出;《先后》篇论述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左右》篇讲“左旋右旋”之说;《二中》篇讲数字,认为五、六为天地之中;《阳复》篇讲复卦,认为“复”为天心;《数原》篇讲数字之变化,认为万变不出一理;《鬼神》篇论辩《易传》中所谓“鬼神”,认为后世所理解之鬼神多非其正;《变化》篇讲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变化,认为天有天之变化,人有人之变化,而以朱熹“主敬”之说作为结论。全书主要倾向是泛滥象数之说,且多取扬雄旧说为据,显得杂芜荒远。但其中于《易大传》义理亦颇有发明,于象数之学颇多补正,算得上一部有用之书。元元贞年间,郑昭祖刊行其书,方回、戴表元皆有序;明代有重刊本,对原书有所删改。今通行本为《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儒林公议

    二卷。宋田况(1003-1061)撰。田况字元均,其先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徙居信都(河北冀县)。少有大志,举进士,又举贤良方正,为太常丞,辟陕西经略判官,入为右正言,历帅秦蜀,以观文殿学士,提举景灵

  • 开方别术

    一卷。清华蘅芳(详见《代数术》)撰。《开方别术》即“数根开方术”,专论解整系数高次方程问题,写于1872年,书前有清李善兰写的序,在序中评此术是“别开生面,较旧法简易十倍”。书中共列出二十个高次方程,

  • 万年县志

    ①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张宗裕等修,胡大镛等纂。张宗裕,字问樵,广东南海人,附监生出身,官实录馆誊录议叙,道光三年(1823)任万年县知县。此志为道光二年(1822)知县周履祥开局始修,继经张家

  • 杜律注

    二卷。旧本题元虞集(1272-1348)注。生平详见《平猺记》辞目。此编所注杜诗,凡七言近体一百四十九首。卷首杨士奇序,称春解题桃树一篇,了然于仁民爱物之旨,深得杜意,必伯生所为。但欧阳元撰集墓碑未载

  • 皇祐新乐图记

    三卷。宋阮逸、胡瑗奉敕撰。阮逸字天隐,建阳(今福建建阳县)人,生卒年不详。胡瑗字翼之,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仁宗景祐三年(1036)二月,诏令二人校定钟律,至皇祐五年(1053),乐成奏上,即为此书。

  • 伤寒医鉴

    一卷。元马宗素(生卒年不详)撰。马宗素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从师于刘完素。著有《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伤寒钤法》、《马冠群》、《医悟》等书。此书为马氏根据《素问·热论》的思想和刘完素之说,以驳斥朱肱

  • 汪刻隶释

    二十七卷。《隶释》为宋洪适编撰,前已著录。明万历十六年(1588)王鹭刻本,已收入《四库全书》中,而本书未录。此书为清汪日秀校刊。汪日秀,浙江钱塘人。此本刻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他根据崑山徐氏

  • 子史精华

    一百六十卷。清张廷玉(详见《骈字类编》)、蒋廷锡、张照等四十余人,奉清圣祖康熙皇帝之命编撰而成。康熙六十年受敕始修,雍正五年完成。清世宗御定颁行。经、史、子、集四库之中,子、史二部最为浩博,也最为芜杂

  • 嵩阳石刻集记

    二卷。清叶封撰。叶封(1623-1687),字井叔,黄州(今属湖北省)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工部虞衡司主事。本书乃康熙十二年(1673)官登封知县时所编撰。登封(今属河南省)在嵩山之南。

  • 连山

    一卷。辑佚书,清马国翰辑。《连山易》系北朝刘炫伪作之《易》书。《北史·刘炫传》称:“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人讼之,经赦免死,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