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夏小正注

夏小正注

①四卷。清李聿求(生卒年不详)撰。李聿求,字五峰,浙江海盐(今浙江海盐)人。诸生,布衣终身,著《后汉书儒林传补》、《桑志》及是书行于世。是书分春、夏、秋、冬四卷,按月书写,先经后传,又次为注;逐节连写,层次分明。书中所取之注,出入经史百家,间加案语,折衷诸说,可谓内容丰富。此书以傅崧卿注本为主,校以朱子《集传》,王应麟《玉海》诸本,又以汉唐诸儒所引之文订正之,相互发明,著其异同得失,颇具见解;然因袭多而创见少,不免拘泥迁就之累。案《夏小正》为纪时之书,而诸家讲星候多异议,李氏注意及此,故录诸说也特详。《夏小正》凡一月数候星者,一在旦,一在昏,乃罗列各月候星之昏旦,而为之证,深得其要领。惟其论十月初昏南门见者,昏也,织女正北乡则旦者,旦也,而于本文注云:“是月初昏见者非南门星,云南门者,谓东并见于卯也”,是则不仅解释欠明,而先后也有矛盾。至于解经,此书务求全通,故不免出之附会,如释“爽死”,因传有“爽也者,犹疏也”之文,取《周礼·天官·疏材》之注,为百草根实可食者,如菱芡榛栗之属,其说虽新,其理则悖,盖望文生训,此种诠释古书之方法,实不足提倡。是书有李氏三种本,嘉庆间虎溪山房刻本。②四卷。清任兆麟(生卒年不详)撰,门人孙世桢等校。任兆麟,字文田,一字心斋,震泽(今江苏吴江)人,任大椿族弟,诸生,举孝廉方正。除是书外,又有《字林考逸补正》、《述记》、《竹居集》。是书刊于嘉庆十年(1805),卷端辑录序说,又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王鸣盛序、张芋、江藩序,王序略言:“北周卢辩注《大戴礼记》二十四篇,余十五篇无注。就中《夏小正》尤为古奥难读,不可无注。卢氏阙焉,震译任生文田,补注是篇,刻以问世,求序于余,余观竟,叹其疏通证明,实事求是,兼采前哲时贤语,皆有裁断。若‘主火出火’一节,旧本错简在九月,文田据汉郑仲师《周礼·司爟》注移在三月。此条之误,卢召弓,戴东原之博且精,亦疏漏未及驳正,今赖文田正之,其善读书如此。至于‘时有见稊始收’一节,据文田以为傅氏本以此错简移在一月,今文田则定在五月,据理推之,稊之收,自当在五月,则亦以文田为是矣。嘻,以文田之善读书,其拾残补缺,订疑考误,为功于经者甚多,兹特吉光片羽耳。”江序略言:“《大戴礼》三十九篇,《夏小正》三十九篇之一,当时《小正》又别行于世,《隋书·经籍志》有《夏小正》一卷。宋政和中,山阴傅崧卿由其外兄关浍得《夏小正》一卷,为之注,以杜预《春秋》例,先列正文,后附传文,月为一篇,厘成四卷。太学任君心斋,集先贤旧说,参以己意,而为之注。治小戴之学,汉有卢植、孙炎,而《大戴》无传矣,任君之功,不在卢孙两家下”。按《夏小正》原为《大戴礼记》中一篇,提出单行,如《礼记》之《大学》《中庸》,《管子》之《弟子职》,《孔丛子》之《小尔雅》。此篇文辞古奥难读,宋元以后治之者寥寥无几,任氏不辞艰巨,注释是篇,且胜于前人,于旧误多有匡正,成绩显著。是书有心斋十种本。

猜你喜欢

  • 是程堂集

    二十卷。清屠倬(1781-1828)撰。屠倬,字孟昭,号瑟,晚号潜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改庶吉士,官累至九江知府。其诗名早就,与郭麟,查初揆齐名。其书画亦工。观屠倬之诗

  • 肇庆府志

    ①三十二卷,清史树骏修,区简臣纂。史树骏,号庸庵,江南武进(今江苏武进)人,进士,康熙八年(1669)任知府。区简臣,广东高明人,进士。府志始创于明正统五年(1440),其后至崇祯六年(1633)陆鉴

  • 周铜鼓考

    一卷。马衡撰。马衡(1881-1955),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字叔平,浙江鄞县人。1922年任北京大学考古研究室主任,1925年以后任故宫博物馆副馆长、馆长。1952年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马

  • 先进遗风

    二卷。明耿定向(详见《硕辅宝鉴要览》)撰。毛在增补。此书文如其名,作者选择明代“严操守、砺品行、存忠厚”的贤相忠臣,略仿宋人典型录的体例,记载他们的琐事遗闻。其目的是针对世风日下的形势,陈述先辈们的高

  • 周易铁笛子

    一卷。明耿橘撰。橘字庭怀,河北献县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官至监察卸史。该书每卦画六爻,系爻辞于画下,又取反对之卦爻辞倒书之,自己说是古《易》,大概是根据宋税与权的本子。对于十翼,他取《文言

  • 诗话

    ① 一卷。宋陈日华(约1182前后在世)撰。是编所记多数是猥鄙诙谐之作,有失大雅。所记黄庭坚教人学诗应该先读经,认为不识经旨就不知是非,不知轻重,无法为诗。又记有宋祁语云,“诗人必自成一家,然后传不朽

  • 说文部首韵语

    一卷。近代章炳麟撰。章氏生平著述,见《小学答问》。是编取许氏《说文解字》部首五百四十字,仿《千字文》之例,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凡一百三十六句,六十八韵。部首字数不足,末以“部首止此”四字作结。因通篇采

  • 直隶易州志

    十八卷,首一卷。清杨芊纂修,张登高续纂修。杨芊,曾任易州知州。张登高,字见远,江西鄱阳人。乾隆六年(1741),杨芊任易州知州,四处搜寻史料,成志稿一部。乾隆九年(1744)张登高任易州知州后,继续纂

  • 伤寒辨证

    四卷。清陈尧道(生卒年不详)撰。陈尧道字素中,三原(今属陕西)人。著有《伤寒痘疹辨证》、《痘科辨证》等书。陈氏《伤寒论》详于治外感伤寒病,略于治外感温热病,且仲景“随经施疗,要不外于辨别表里虚实,阴阳

  • 霜红龛集

    四十卷。《附录》三卷。《年谱》一卷。清傅山(1605一1690)撰。清丁宝铨编。傅山,初名鼎臣,字青山,后改名山,字青主,别字公它,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清初学者。明末诸生,明亡后,穴居养母,衣朱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