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切韵求蒙

切韵求蒙

一卷。清梁僧宝撰。梁氏本名思问,字伯乞,号寒白退士,顺德(今广东顺德县)人。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精音韵学,尚著《四声韵谱》十六卷。二书相辅而行,是阅读《广韵》的参考书。《切韵求蒙》是表现中古语音的韵图。它把《广韵》的二百零六韵分归十六摄,其次序为:通江宕梗曾深咸臻山止蟹果假遇流效。梁氏云:“此诸摄诸韵次序,俱按今音(案指中古音),又参之古音(案指上古音),细求其转变之故,几经审定,然后编次,不敢漫沿旧说也。计自通至山,凡九摄,平上去入四声相承一贯,而肿隐焮没四部皆以一韵兼承两韵;自止至效,凡七摄,平上去三声相承一贯,与通江宕梗曾臻山共入。惟深咸入声不相通。又祭废夬泰四部皆无平、上声。”它打破《四声等子》等书的内外转界限而重加排定,使各摄按类相从,条理井然。在声母方面,仍沿用三十六字母,但发音部位采用牙、舌头、舌上、重唇、轻唇、齿头、正齿、喉、半舌半齿等名目,废弃宫商角徵羽等名,认为这是“好异者之所为”,所以“概不取”。《切韵求蒙》分开合两呼,每呼四等。共列八十八图,把《广韵》的冬与钟、唐与阳、登与蒸、臻与殷、歌与戈等韵同列一图,其他各韵分别自立一图(有开合之分者立两图)。一图之内,最右一栏标明摄、呼、等,兼注“轻”、“重”。横列三十六字母,但不象《四声等子》排为二十三行,也不象《切韵指掌图》将三十六字母一字排开,而是把声母标目分别列于各等列栏中。入声韵配阳声韵,阴声韵则“借入声字”以配之。借入之字外加方围以为标志。梁氏认为入声韵配阳声韵是音韵转变的正轨,入声韵与阴声韵也有密切关系,所以才“借用”入声韵兼配阴声韵。在韵图列字上,梁氏“悉主《广韵》,辅以《集韵》、《玉篇》,凡后出俗字、俗音概不取”。梁书以《广韵》为依据,表现了中古音系的结构,列字颇严谨。此书光绪三年(1877年)写成,有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本,1955年古籍出版社曾据此本影印流通。

猜你喜欢

  • 觉迷蠡测

    三卷。明朝管志道(生卒年不详)撰。除此书外,还撰有《孟义订测》已著录。《剩言》一卷、《附录》一卷。《觉迷蠡测》一书,旨在阐发佛理。以自序中所书江阳段侯幻然子传来一札为由,书展“大觉起迷之生相及老释差殊

  • 谢山存稿

    十卷。明陈吾德(约1580年前后在世)撰。陈吾德,字有斋,广东新会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司佥事。著有《谢山存稿》。陈吾德承陈献章之学,以气节著称。居官时曾忤张居正,

  • 渊鉴类函

    四百五十卷。清张英(1637-1708)、王士祯(1634-1711)等,奉清圣祖之命编撰而成。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官累迁礼部尚书,兼管翰林院詹事府。先后历任国史《一统志》、

  • 八识规矩颂

    一卷。唐代玄奘(600-664)撰。玄奘,俗姓陈,本名曰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他父亲陈惠,却潜心儒学已不再为官了。少时因家境困难,跟他二兄长捷法师住洛阳

  • 四书经疑贯通

    八卷。元代王充耘撰。充耘字耕野,吉水(今属江西)人,元统二年(1334)进士,授承务郎、同知永新州事。后弃官养母,著书授徒终老。著有《读书管见》二卷(《四库全书》亦收)、《四书经疑贯通》八卷。元代科举

  • 嘉树山房集

    二十卷。《外集》二卷。《续集》二卷。清张士元(1755-1824)撰。张士元,字翰宣,一字翰生,号鲈江,震泽(今江苏吴江)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喜欢古文辞,与王芑孙、秦瀛、陈用光共同研究古

  • 白茅堂集

    四十六卷。清顾景星(1621- 1678)撰。顾景星,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今属湖北)人。少年时代博闻强记,尤喜读经史,善做诗文。南明弘光时考授推官,明亡,隐居于淀湖,入清,屡征不出。后因举荐“博学鸿

  • 禹贡汇解

    六卷。清洪兆云撰。洪兆云字虞卿,湖北黄冈人。本书有其从子洪良品序。书之大要是按照九州的次序,汇集《禹贡》诸家解说。至于和《禹贡》不相吻合的,则全部收录于卷首,称之为“考辨略”。本书开篇还有《九州歌》、

  • 拜经书屋诗钞

    一卷。清黄兆麟(1807-1856)撰。黄兆麟字叔文,号黻卿。湖南善化人。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同年与其弟黄倬一同中举。二十年(1840)与其弟同中进士。次年,又与其弟同任翰林编修。时人传为佳话

  • 大元海运纪

    二卷。元时无撰人名氏。后为黄陂陈毅,从杭州丁氏秘抄本中录出。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也未著录。是书本为《经世大典》中“海运”一门中的内容,但《经世大典》一书久已亡佚,仅散见于《永乐大典》中。胡香农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