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礼部

礼部

官署名。西汉诸曹中有客曹,主外国及民族事务。东晋始置祠部,南朝沿置,北魏称仪曹,北齐亦称祠部,掌祠祭、医药、死丧、赠赙等事。北周称春官府。隋唐改称礼部,为六部之一。礼部集前朝客曹及祠部等机构之职能于一身,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务。其长官为礼部尚书(唐高宗、武则天时曾改称司礼太常伯、春官尚书),副职为礼部侍郎(唐高宗时曾改称司礼少常伯)。下辖礼部(一称司礼)、祠部(一称司禋)、主客(一称司蕃)、膳部(一称司膳)等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礼部之设置历代相沿。清末改设典礼院,礼部之名遂废。

猜你喜欢

  • 桑弘羊理财

    汉武帝对内兴作,对外征讨,造成了府库空虚,财政危机。出身于洛阳商人家庭的桑弘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侍中身份参与制订、推行盐铁专卖政策,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

  • 十二监军司

    西夏地方军事机构。西夏全域分为左右两厢,共划分为十二个地方军区,称为十二监军司。每一监军司均仿宋制立有军名,规定驻地,沿用族落形式加以编制。监军司各设都统军、副统军和监军使各一员,例由贵戚豪右、族落首

  • 察举

    汉代选举官吏的制度之一。汉文帝时,诏命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于元光元年 (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因郡国举荐不力,又规定:二千石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

  • 儒家

    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创始人为春秋末期鲁国孔丘。其学说是,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崇尚“礼乐”和“仁义”, 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天

  •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曹丕称帝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具体做法是由中央政府选择朝廷中“贤有识鉴”的官员,按其籍贯兼任本州郡的大中正或中正官,负责察访散在各地与其同籍的士

  • 岐沟关战役

    宋辽间一次重要战役。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春,北宋三路伐辽。东路曹彬部急功趋利,孤军攻至涿州(今河北涿县),后以粮草不继,被迫收兵雄州(今河北雄县东)。旋又命士兵裹粮再进,复以军渴乏井,部队战斗力大

  • 凤阁

    官署名。即中书省。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称凤阁,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旧称。参见“中书省”。

  • 郭谘方田均税

    宋仁宗时清查隐田,整顿赋税的尝试。仁宗即位后,隐田逃税日渐严重,财政窘迫。景祐(公元1034年—1038年)初,大理寺丞郭谘与秘书丞孙琳在洺州肥乡县(今河北肥乡)以千步方田法清丈民田,除无地有租四百家

  • 御园内六班直

    西夏宿卫军之一。元昊称帝建国后,拣选豪族子弟壮勇善骑射者五千人,人月给米二石以为给养。由皇帝亲自掌握,分三班宿卫,名为“御园内六班直”。为皇室侍卫军,并有笼络与控制各部豪族的质子军之性质。

  • 五国相王

    战国中期魏将犀首(公孙衍)发起的一次“合纵”活动。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一说周显王四十五年,魏将犀首发起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即互尊为王,以抗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