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九卿

九卿

官名合称。《尚书大传》:“古者天子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故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以《周官》之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为六卿,少师、少傅、少保为孤卿,合为九卿。汉朝习惯将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太仆、廷尉(大理)、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卫尉、中尉(执金吾)、三辅长官等中二千石一级的中央各高级行政机构长官并列为九卿,并非专指九种官职,故亦称列卿。王莽改制时曾用以称呼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和共工、予虞等九种秩中二千石的官员。西汉九卿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分掌全国行政,职权甚重。东汉以后,其任渐轻。魏晋南朝亦作为卿级官员的统称,所置或十卿、十二卿,仍以九为号。北齐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遂成为九寺长官的专称。诸卿寺皆为事务机构,政令仰承尚书省,职权愈轻。隋、唐至宋沿而不改。南宋至清,九寺常阙、九卿所指亦有不同。明朝一般以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的长官乃至堂上官为九卿,又称大九卿; 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为小九卿。清朝以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以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为小九卿。


指九位高级官员,不同朝代,所指官员也不同。

1、指三公所属的九卿。《尚书·大传》:“古者天子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故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2、周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为六卿,少师、少傅、少保为孤卿,合称九卿。见《周礼》、《汉书·百官公卿表》。

3、秦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

4、在汉朝,公为最高的官,如司徒、司空、太尉等,其次就是卿。九卿是指不同职务的九位官员,即奉常卿(太常)、光禄卿(光禄勋)、卫尉卿、太仆卿、鸿胪卿(大鸿胪)、廷尉卿、少府卿、宗正卿、司农卿(大司农)。《后汉书·孝安帝纪》说:“秋七月己巳,诏三公、特进、九卿、校尉,举列将子孙明晓战陈(阵)任将帅者。”注:“九卿:奉常、光禄、卫尉、太仆、鸿胪、廷尉、少府、宗正、司农。”

5、王莽时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及共工、予虞等二千石俸之官为九卿。

6、魏晋南朝做为卿级官员的共称,实际有时多于九官。

7、北齐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长官为九卿。隋、唐、宋沿置。

8、明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以太常卿、太仆卿、光禄卿、鸿胪卿、詹事府詹事、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为小九卿。

9、清以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也有说以六部尚书及太子太师、太保、太傅为大九卿;以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为小九卿。

各卿所掌,参看各卿专条。

猜你喜欢

  • 杭州织造

    见“织造”。

  • 行台治书侍御史

    官名。十六国后赵置。《晋书·石勒载记下》:“勒以成周土中,汉晋旧京,复欲有移都之意,乃命洛阳为南都,置行台治书侍御史于洛阳。”

  • 馆长

    官名。太平天国男馆和女馆中设立的低级职官。金田起义时,太平军分别男行女行,设男馆(也称男营)和女馆(也称女营、姐妹营、姐妹馆)。女馆中卒长以下设两司马,即为馆长,下领二十五人。一部分肩负作战任务,大部

  • 土舍

    ①明清对土官族人之称呼。②明清土司之属官,无职衔,多为土官宗亲充任,或亦参以异姓。掌庶务。其职,子孙可世袭。土官因故不能执政时,得以护理。另,清制规定,应袭土司者,若年幼未满十五岁,则由督抚选本族土舍

  • 南北互调

    官员任用限制之一。此制实行于明初,见“回避”。

  • 同知黄龙府事

    官名。辽置,为黄龙府的副长官,位在知黄龙府事下。见《辽史·百官志四·黄龙府》。

  • 固伦额驸

    清朝皇后的女儿封固伦公主。其夫为固伦额驸,秩同固山贝子。详“额驸”。

  • ■龙监

    官署名。 东汉置, 隶少府属官钩盾令, 有长、丞主其事。

  • 符节仆射

    官名。三国魏置。《鲍捐神坐》:“魏故符节仆射鲍捐之神坐。”(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之六)。官名,三国魏置,掌符节。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之六《鲍捐神坐》:“魏故符节仆射鲍捐之神坐。

  • 厨帅

    女官名。南朝宋明帝定后宫百官时置,诸房各置一人。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