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汶水

汶水

①即今大汶河。《尚书·禹贡》 青州:“浮于汶, 达于河。”即此。源出山东莱芜市北,西南流经古嬴县南, 古称嬴汶, 又西南会牟汶、北汶、石汶、柴汶,至今山东东平县戴村坝。自此以下,古汶水西流经东平县南,至梁山东南入济水;明初筑戴村坝,遏汶水南出南旺湖济运,西流故道遂微;清末罢漕运,主流又西注东平湖,北入黄河。

②指今山东中部入潍之汶。《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朱虚:“东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丘入维。”今名东汶河。源出山东临朐县南,东北流至安丘县东北入潍河。

③晋郭缘生《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曰汶。”《水经注》述牟汶、北汶时或简称汶。

④《水经·沂水注》称,桑泉水上源之一㟬崮水,俗谓之汶水。宋元以来,遂通称桑泉水全流为汶水。今名东汶河。源出山东蒙阴县西, 东南流经县南, 至沂南县南入沂河。

⑤即今湖北广水市东之应山河。《方舆纪要》卷77应山县“白泉河”条下:“汶水在县城西北,源出高贵山,南流经此,又绕城南而东。县东三里又有东河,一名方家河,流合焉,又东南合于白泉河。”

⑥一作汶江,“汶”读与“岷”同,即今四川中部之岷江。《战国策·燕策二》:“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蜀汉建兴十四年(236),“后主至湔,登观板,看汶水之流”。

⑦指今四川成都市南之南河(锦江)。《元和志》卷31成都:“大江一名汶江,一名流江,经县南七里。”


古水名。(1)《尚书·禹贡》青州:“浮于汶,达于河。”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山东省莱芜市北,西南流经古嬴县东南,古称嬴汶。又西南会牟汶、北汶、石汶、柴汶至今东平县戴村坝,又西流经东平县南,至梁山县东南入济水;明初筑戴村坝,遏汶水南出南旺湖济运,西流故道遂微;清末罢漕运,今主流又西注东平湖,北入黄河。(2)晋郭缘生《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曰汶。”《水经注》述牟汶、北汶时或简称汶。参见“五汶”。(3)《汉书·地理志》、《水经》入潍之汶,今名东汶河。源出今山东省临朐县南,东北流至安丘市东北入潍河。(4)又作汶江。“汶”与“岷”通,即今岷江。《战国策·燕策》:“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鲍彪注:“汶江水出岷山。”吴师道补:“汶,眉贫反,即岷。”《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蜀建兴十四年(236年)“后主至湔,登观坂,看汶水之流”,即此。


猜你喜欢

  • 中台

    在今江西大余县城内。《清一统志·南安府》:中台“在府城内。宋周濂溪先生为军司理时,尝居此。明陈献章应召,夜宿其地,有句云:不知风月随侬否,恼杀中台此独眠”。

  • 沐川场

    即今四川沐川县。清乾隆《屏山县志》卷1:沐川乡在“县西北二百六十里。有沐川场”。

  • 长林盐场

    即今浙江乐清市东南乐清市盐场。《明史·地理志》 温州府:乐清县“有长林盐场”。《方舆纪要》卷94温州乐清县“岐头寨”条:“《海防考》:县西四十里有白塔山,其地谓之塔头,有长林盐场,宋政和中置,元为司令

  • 北义州

    ①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武德县(今河南温县东北武德镇)。四年(621)废。②唐武德五年(622)置,治所在容城县(今河北容城县北十五里城子村)。辖境相当今河北容城、新城、固安等县地。贞观元年(

  • 锅底池

    又名大盐海子。蒙古名喀喇莽奈脑儿。即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哈日芒乃淖尔。《清一统志·鄂尔多斯》: 锅底池 “在右翼后旗西九十里,周围二十余里,产盐。兔河、赤沙河注入其中”。

  • 张鼓峰

    在今吉林珲春市东南敬信镇防川村附近。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 日伪与苏联在此发生武装冲突,称为张鼓峰事件。

  • 逆水

    又名乌亭逆水、丽水。即今甘肃中部庄浪河。源出甘、青两省边境冷龙岭东坡,东南流经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南,至兰州市西河口入黄河。《汉书·地理志》 金城郡允吾县: “乌亭逆水出参街谷,东至枝阳入湟。” 《

  • 婆悉海

    即汉代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巴里坤湖。《后汉书· 窦固传》 唐李贤注:“蒲类海今名婆悉海。”见“蒲类海”。

  • 公安堡

    在今新疆玛纳斯县西北。清光绪《呼图壁乡土志》:洛克伦河“又西北径公安堡南, 又西二百里入阿雅尔淖尔”。

  • 石盘山

    ①在今浙江温岭市南。《方舆纪要》卷92太平县:石盘山在“县治南二里。峰岩错列,泉石竞胜”。②在今河南新县北。旧属光山县。《方舆纪要》卷50光山县:石盘山在“县南九十里。山势盘旋险峻,其顶平整。旧有寨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