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江

南江

①旧释以为 《尚书·禹贡》 “三江” 之一。《禹贡》 本文仅有北江、中江,并无南江,释经家认为既有北江、中江,必有南江。历来各家解释不一:(1) 《汉书·地理志》 认为在吴县 (今江苏苏州市)南,所指即今吴淞江; (2) 《初学记》 引郑玄 《书注》认为右会彭蠡为南江,所指即今赣江; (3) 徐锴 《说文系传》 认为江出岷山至楚都名南江,所指为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附近一段长江干流; (4) 《水经·沔水注》 说就是 《汉书·地理志》 中从石城 (今安徽贵池县) 首受江水东至余姚入海的分江水,但实际上这条水道并不存在。

②即今广东西江。《南齐书· 州郡志》 广州:“西、南二江,川源深远,别置督沪,专征讨之。” 《方舆纪要》 卷100广东: “西江实兼南江之名。”

③即泷水。今广东罗定、郁南二市县境之泷江、南江。《清一统志 · 罗定州》: 泷水 “源出西宁县西南。一名双林水。……一名晋康水,又名南江”。

④即今广西之郁江。清齐召南 《水道提纲》 卷20: “郁江即广西左江,亦曰南江。”

⑤在今四川西部。《山海经·海内东经》: “岷三江: 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 (成) 都西。”

⑥即綦江。今四川綦江县境之綦江。《清一统志 ·重庆府一》 引 《元统志》: “南江在南川县。众溪会合,至三溪口可通舟楫,行三十里至綦市,又至南江口入江。” 《方舆纪要》 卷69綦江县: 綦江 “在县南,即夜郎溪也,自南川县流入,亦曰南江”。

⑦亦名难江。在今四川南江县境,为渠江上源巴河。《方舆纪要》 卷68南江县 “巴江” 条下: “南江源出米仓山,亦自县治前而南与巴江合,盖二水即巴江上流也。”

⑧即今四川南川市、武隆县境之鸭江 (大溪河)。《明史·地理志》 南川县: “又东有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


(1)古水名。旧释《尚书·禹贡》“三江”之一。《禹贡》本文只有北江、中江,并无南江;释经家认为既有北江、中江,必有南江。各家所指不一:(1)《汉书·地理志》说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南,所指当即今吴淞江。(2)《初学纪》引郑玄《书注》指今之赣江。(3)盛弘之《荆州记》指楚都(今湖北江陵县)附近一段长江干流。(4)《水经注》认为是《汉书·地理志》中从石城县(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首受江水东至余(馀)姚县(今浙江余姚市)入海的分江水,但实际上这条水道并不存在。(2)今水名。在四川省东北部。为渠江正源。源于南江县米仓山南麓,向南流至巴中市三江口右纳恩阳江后称巴河。长161千米。支流众多。河谷深切幽深,富水力资源。滩多流急,不利航运。


猜你喜欢

  • 沙河站

    即今山东东平市西南沙河站镇。清光绪《山东通志》卷1 《舆图志》:东平州(今州城镇)东南有沙河站。

  • 湖阳

    春秋楚邑。在今河南唐河县南六十六里湖阳镇。《水经·比水注》 引 《竹书纪年》 曰: “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古邑名。春秋楚邑。即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湖阳镇。《水经注·沘水》引《竹书纪年》:“楚共王会宋

  • 鄢城驿

    明正统元年 (1436) 置,在今湖北宜城市南。清以后废。

  • 羊尾山店

    即今湖北郧西县西南羊尾镇。《清一统志·郧阳府》:羊尾山店“在郧西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 汪吉昔博赤城

    元代建,在今蒙古国前杭爱省翁金河上游。《元史·明安传》:“明安将兵追击(布四麻等)于汪吉昔博赤之城。”即《经世大典·仓库官》所载和林宣慰司管内之昔宝赤八剌哈孙。

  • 康定府

    清宣统三年 (1911) 改打箭炉厅置,属四川省。治所即今四川康定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康定、炉定、雅江、理塘、稻城等县地。1913年降为康定县。清宣统三年(1911年)改打箭炉厅置,治今四川省康定县。辖

  • 平远砦

    北宋置,属通远县。在今甘肃环县北七十里。金以后废。

  • 下营关

    在今广西兴安县西。《方舆纪要》卷107兴安县:“下营关在县西五里。”

  • 马骁山

    亦作马鬃山。在今四川江津市北隔江。《清一统志·重庆府一》:马骁山,“《元统志》:其山萦曲,周三里。形势峭拔。昔有骁骑将军马邈葬此, 因名”。

  • 绫岭

    即拔达岭。今新疆乌什县西北天山别迭里山口。《旧唐书·封常清传》: “开元末,会达奚部落背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玄宗敕 (夫) 灵詧邀击下。灵詧使 (高) 仙芝以二千骑自副城向北至绫岭下,遇贼击之。